您好,欢迎来到欧乐情感。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制造名城交出精品文艺优秀答卷

制造名城交出精品文艺优秀答卷

欧乐情感 2025-06-07
导读《可园可源》走进杭州。受访者供图《东莞东》青春版强互动、重沉浸感。受访者供图日前,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公布,东莞“三部曲”——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广播剧《国之重器》、歌曲《该有多好》荣获该奖。此外,东莞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今年初,东莞推动“素人写作”成为“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东莞文学创作(中国作家第一村)与湖南清溪村、宁夏西海固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三大文学现象,为广东文艺争光。不少人惊叹,这座产手机、产芯片、产汽车的城市,也开始生产文艺精品了。实际上,改变早已发生。近几年,东

《可园可源》走进杭州。受访者供图

《东莞东》青春版强互动、重沉浸感。

受访者供图

日前,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公布,东莞“三部曲”——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广播剧《国之重器》、歌曲《该有多好》荣获该奖。此外,东莞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

今年初,东莞推动“素人写作”成为“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东莞文学创作(中国作家第一村)与湖南清溪村、宁夏西海固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三大文学现象,为广东文艺争光。

不少人惊叹,这座产手机、产芯片、产汽车的城市,也开始生产文艺精品了。实际上,改变早已发生。近几年,东莞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从政策、平台、人才等各方面大力推动精品文艺发展。

从《东莞东》全国巡演引发关注到青春版上线在即;从“素人写作”敲开新大众文艺大门到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在苏杭出圈……不断涌现的文艺精品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累累硕果,也见证着“世界工厂”文艺创作土壤的质变。

南方日报记者 章倩倩

有故事的城市

在获奖的三部作品中探寻东莞的创作密码,深挖本土故事是题中应有之义。东莞是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这是一座有“超绝”生命力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艺创作沃土,它让创作者有内容可挖、有故事可讲。

讲海纳百川,有《东莞东》。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下一群年轻人在东莞拼搏与成长的故事,展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和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东莞东》全国巡演后,引发了广大观众特别是曾经在广东打拼奋斗过的建设者的情感共振。

讲科技创新,有《国之重器》。该剧讲述了“南粤楷模”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怀报国初心、铸国之重器的故事。由一级编剧吕卉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王锐编导,众多国家一级配音演员进行演播,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为背景,讲述散裂中子源团队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解决无数科学与技术难题,冲破外国技术的“封锁”,终于建成了继英、美、日之后世界上第四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感人故事。

讲红色文化,有《该有多好》。歌曲由著名作曲家姚峰作曲,东莞青年文艺人才王琦作词,东莞演唱组合“太阳之子”倾情演唱,旨在向岁月的长河里,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牺牲的英烈们致敬。作品以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的讴歌颂扬和深切缅怀,充满真情实感。该作品获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小型作品声乐类唯一金奖,并多次在音乐会中演出,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讲岭南文化,有《可园可源》。该剧以国乐演奏为主、情景表演为辅,创新融合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剧场元素,通过独特叙事与音乐编排,生动讲述莞人张敬修戎马一生“三起三落”期间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以“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从“世界工厂”到文化强市,时间自有答案。正是东莞“海纳百川 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孕育了肥沃的创作土壤,让好故事在这里生根发芽。

鲜活的创作者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在东莞,鲜活的创作者正用热情的笔触书写动人的故事。

他们是专业的。多年前,四川万源籍青年作家秦川,在报纸上看到东莞常平镇面向全国招聘剧作家的启事,抱着“看一眼”的心态,不远万里赶来面试。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里会成为他日后生活和创作的中心,成为他灵感与才思的源泉。多年以后,他将东莞东火车站写入剧本,一部刻画着2亿东莞劳动者的奋斗史诗《东莞东》,走上荧幕,在2024年开启全国巡演,秦川也入选2024东莞年度新闻人物。

他们是“野生”的。今年初,《作品》杂志刊发了5万字的长篇散文《清洁女工笔记》,引发了多方关注与讨论。这些质朴自然的文字并非源于专业作家之手,而是流淌自清洁女工王瑛的笔端,文中记录着她在一家售楼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她与东莞城市之间的深刻联系。在东莞,像王瑛这样来自各行各业、书写与众不同生活经验的作者还有很多,从烧烤店员工、石材厂工人到体育老师……他们一度隐没在大众视野之外,如今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经验。

他们是年轻的。不久前,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走进苏杭圈粉无数。《可园可源》由东莞市文化馆组建的两支非职业团队——东莞民族乐团和东莞舞蹈团领衔,演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学校老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由职业者、群文工作者、企业家等,这支“混搭”团队以多元身份凝聚合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共创”。

端午假期,由东莞市文化馆另一非职业团队青年戏剧团倾力打造的《东莞东》青春版也拉开帷幕。创办6年来,剧团快速成长,汇聚着来自各行各业、怀揣戏剧梦的年轻人,至今已有团员56名,2019年到2024年,剧团先后打造了12部“莞味”十足的原创舞台剧作品。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有2亿人在东莞奋斗、生活过,这些鲜活的创作者选择了东莞,正在用创造力描绘城市文化的未来。

政策的保驾护航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东莞并非“靠天吃饭”。

三年前,站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制定“1+8”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文艺精品创作保驾护航。

2023年以来,东莞出台《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开展了《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创作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修订工作,持续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此外,东莞聚焦重点题材开展精品创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倍增器”作用,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粤剧《最是女儿香》、报告文学《中国潮玩之都》《广东援疆纪实》、文献《东莞明伦堂档案》等一批项目创作生产,扶持了“太阳之子”组合、“东江说”等城市艺术品牌。

东莞还着力于搭建创作平台,优化文艺生态。重点培育做强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打造作家村“一中心两平台+共建基地”,即建设一个文学IP推广交易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产业运营平台、文学创作基地和出版服务基地。持续发挥东莞美术馆联盟、东莞剧院联盟、东莞美术馆联盟作用,推动文艺资源共享流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工作,通过项目创作研讨、培训、交流、展示、展演等形式,带动孵化一批本土青年文艺人才,有力推动“东莞创作”品牌打造。

也许,东莞没有北上广深的前卫时尚,也没有成都重庆的网红体质,却以人与城之间朴素深情的情感链接闯进了文艺精品创作的赛道。当“世界工厂”开始生产文艺精品,未来,“东莞制造”绝不止一面。

■延伸

新大众文艺精品

《东莞东》青春版首演

端午假期,由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打造的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在小而精的318剧场开启首轮4场演出。《东莞东》青春版延续了《东莞东》的奋斗精神内核,更以沉浸式的创新呈现和低成本的大众路线,让大剧变小剧,让新大众文艺精品人人可享、触手可及。

持续讲好“2亿分之一”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超过2亿人在东莞生活、工作过。为了致敬这些建设者、奋斗者,东莞专门打造了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先后在东莞、北京、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全国巡演,同步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系列活动,“一座城与两亿人”双向奔赴的佳话广受好评。

音乐剧《东莞东》以青年女工王雪英的人生轨迹展开故事:20世纪90年代,一无所有却敢想敢拼的乡村姑娘王雪英背井离乡南下东莞,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拼搏奋斗,与工友们一起历经沉浮起跌,依然追求人生价值。

《东莞东》青春版则从95后青年视角重新解构故事:当职场受挫的王忆遥翻开母亲王雪英泛黄的日记,流水线上缝纫机的哒哒声与写字楼的键盘敲击声在时空中交织,两代人的青春密码在环境式剧场中缓缓揭开。

不管是原版的女工王雪英还是“青春版”的95后王忆遥,虽然视角不同,但讲述的依旧是改革开放以来曾在东莞生活、奋斗过的“2亿分之一”的故事,关注的依旧是在时代洪流下个体面临的梦想与坚持、迷茫与成长。

《东莞东》原创剧的成功为“青春版”奠定了根基,青春版以更轻盈的姿态延续城市文艺IP,通过“Z世代”的叙事逻辑,让不同时代的奋斗者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完成接力,让每个“2亿分之一”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导演王杨表示,“观众穿过‘火车站’入场时,火车鸣笛声、年代舞美与演员暖场表演,希望能唤醒各自的人生记忆,让每个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主角的位置。”

“对于《东莞东》这个IP,脱离‘家乡滤镜’来说,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网友“山楂”表示,它没有很大张旗鼓地展示东莞的成就,而是诉说这座城市的主角——劳动人民的故事。可以说,精神内核上,《东莞东》青春版与原版一脉相承,持续讲述人与城市的故事。

让优秀舞台作品走近大众

青春版克服传统大型音乐剧制作成本高、周期长、观演距离感强等问题,对呈现方式进行改革——大剧变小剧,以沉浸式的体验、小成本易复制的模式,让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

在呈现方面,区别于大剧场的传统镜框式旁观者观演模式,《东莞东》青春版打破边界,以环境式音乐剧形式、多维沉浸空间重构观演关系。90分钟浓缩的城市奋斗故事,通过小剧场特有的近距离互动、灵活空间调度及环绕式音效,让观众与演员共同“生长”于剧情场景中。

“观众入口是火车的‘出口’,这个布置真的太巧思了,真沉浸式!”“走进青春版的剧情当中,带入‘女儿’角色让我眼睛湿润,能体会爸妈那个年代开厂经营的不容易,我们都在与时代共生成长、在为自己奋斗。”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表示沉浸在整个剧当中,产生强烈共情。

在制作方面,“青春版”这种环境式沉浸剧虽然对空间和设备也有一定专业性要求,但与大型舞台戏剧相比,成本低、易复制。可以根据小剧场的实际空间布局,灵活设计场景与演员走位,文化馆小剧场、改造后的多功能空间等非专业剧场均可实现,大大提高演出场地的可选择性与可获得性,更易在不同地区复制演出。

在成本方面,相对于大型舞台剧动辄几十名演员、大型复杂机械装置舞美才能撑起舞台,“青春版”可谓短小精悍,场地小而美,由文化馆培育的青年戏剧团担纲演出,每场成本可以控制在几万元,大大提高了小成本驻演的可行性,让音乐剧可以更亲民,更可触及。

新大众文艺精品服务大众

“新大众文艺”一词自去年被提出后,迅速成为一股澎湃的新浪潮。如果说《东莞东》是精品文艺的代表,那么青春版则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

主创团队具有浓厚的大众化特色。青春版的创作、演员招募及排练均由东莞市文化馆青年戏剧团与皆大欢戏携手推进。青年戏剧团创办于2019年1月,是继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之后的又一支非职业的专业团队,汇聚着56名来自各行各业、怀揣戏剧梦的年轻人。

剧团成立以来先后打造了12部“莞味”十足的原创舞台剧作品,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原创大型话剧《雁儿飞飞》荣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小剧场剧目奖和中国田汉青年戏剧优秀作品奖,党建话剧《马儿歌的春天》入选广东省文旅厅2022年度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

在《东莞东》青春版中,青年戏剧团编剧汪慧敏提出融入东莞美食、民俗等地域元素,让“莞味儿”贯穿故事;编剧李建华也助力梳理剧情脉络,希望观众能在跨时代的故事里收获共鸣与感动;饰演王忆遥的青年演员张榆就是东莞本地人……这种接地气的“抠细节”,让大众化的集体创作与真实生活细节相得益彰。

“暑假能不能看上”“期待驻演正式上线!”“外地人观众也想看”……端午假期的4场演出,只是《东莞东》青春版走向大众的起点。接下来还会陆续走进镇街社区、企业工厂巡回演出,让优秀的舞台文艺作品常在大众身边,让更多“2亿分之一”感受到“一座城与两亿人”共生共荣的情感链接。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东莞东》青春版这部从省“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衍生出的青春之作,以年轻化的表达、沉浸式的呈现和贴近大众的姿态,证明着文艺创作最动人的力量:不是俯瞰众生的宏大叙事,而是蹲下身来,倾听每一个“2亿分之一”的心跳。

Copyright © 2019- olus.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